大運會媒體中心坐落于東安湖體育公園。作為第3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球媒體工作者辦公的主要場所,媒體中心與大運會主體育場隔湖相望,占據了遠眺主體育場的最佳視線通廊,擁有一覽東安湖公園的極佳視野。
▼項目與周邊環境鳥瞰

項目總建筑面積約4.5萬㎡,包括了注冊大廳、新聞文字工作區、新聞發布廳、租用辦公區、專訪室、新媒體直播室、演播室等功能齊備的MPC(新聞中心)及IBC(廣播中心)功能。賽后,本項目將考慮改造成為東安湖圖書館使用。
▼建筑鳥瞰


1. 東安書院
媒體是傳播信息的媒介,大運會各項賽事將通過媒體的鏡頭傳達到世界各地,而大運會媒體中心是全球媒體工作者了解成都的第一站,他們將在這里工作并生活一個月時間,這里將成為成都向全世界展示城市精神和本土文化的第一扇窗口。
▼南立面

▼南立面近景

本項目建筑既要表達出現代特征,也要表達和展示出傳統的中國文化,既是包容與開放的,也是國人含蓄的文化表達,展現出新時代的大國自信。設計以傳統的書院文化作為出發點,以傳統的合院空間作為載體,用現代建筑語言營造“東安書院”的東方意境。
▼東立面

2. 城市客廳
院落四周建筑體量繼承傳統比例尺度,用豎向格柵圍合構建充滿傳統韻味的“東安書院”院落空間,圍繞“東安書院”設置成都印象展館及餐廳,在賽時媒體工作者辦公之余,這里將是休閑活動的承載場地,成為成都歡迎八方來客的城市客廳,是成都精神、本土文化的展示窗口。▼北立面近景

賽后這里也將作為全天候為市民開放的公共活動城市客廳,提供滿足多樣化活動場景的建筑空間。在空間處理上,建筑首層北面及東面做覆土坡面處理,設置臺階踏步及草坡,將城市綠地延伸入城市客廳之中。
▼臺階踏步及草坡

3. 天空陽臺
屋頂作為建筑的第五立面具有重要意義,在本項目中由于特殊的使用要求更是顯得尤為重要。在大運會賽時期間,一方面航拍轉播會將建筑屋頂毫無保留地展現給全球的觀眾,另一方面由于開闊且直接面向大運會主場館的視野,屋頂平臺也將作為大運會轉播室外取景的功能補充。 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屋頂設備的隱藏,塑造層次豐富的架空空間,景觀造景結合檐下空間布置,便于賽時搭建可遠眺主場館區的臨時室外演播場,拉近了感受者與天空的距離,成為獨具特色的“天空陽臺”。
▼頂視圖

4. 竹木簡牘
竹木簡牘,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字、文化傳承的重要承載形式。秉承“東安書院”的建筑設計理念,在建筑細部設計上我們運用了“竹木簡牘”的概念,從竹簡中獲得靈感,以此深化節點大樣。
▼立面從竹簡中獲得靈感

建筑幕墻設計強調通透性和開放性。在東西側立面則采用雙層幕墻體系,運用拉鎖系統和模塊化彎弧的穿孔鋁板造型,體現“竹簡”的建筑意向,同時深化、優化節點設計,以定制化的幕墻節點構造實現高效、美觀的效果,達到了與設計效果完全一致的建筑落地性。雙層幕墻體系兼顧了東西向遮陽的功能需求,形成建筑形式與功能統一、傳統與現代充分融合的竹簡立面肌理。
▼立面細部

5. 賽后轉換
以節儉辦賽為原則,本項目也考慮了賽時賽后的功能靈活轉化。賽時將IBC廣播中心設置于建筑4-5層,享有大空間及良好的視線通廊。將MPC新聞中心設置于1-3層,利用架空公共空間豐富新聞記者建筑體驗。賽后本項目將改造為圖書館及檔案館。檔案館對荷載要求較大,設置于首層,而圖書館則利用“東安書院”及4、5層面朝東安湖公園無柱全景演播廳,改造為無柱開架閱覽區。設計中提前預留結構荷載,考慮建筑功能變更的結構梁柱節點設計,以及機電設備系統的兼容性,以實現建筑功能的靈活轉換。
▼分析圖

▼庭院

▼由庭院看向外部環境

▼室內外過渡空間

6. 全景演播
在賽前賽后建筑高大室內空間的塑造上,利用架空空間中的巨柱筒體,往外伸出長達13m的大桁架出挑,搭配懸掛吊柱的結構體系,形成9mX3mX26m深的無柱空間,在建筑內部形成一個以東安湖公園為背景的全景演播室,構建展示公園城市宜居環境的窗口。同時懸挑的造型也構成了媒體中心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外部形體,完美地契合賽時及賽后的功能需求。
▼室內概覽

大運會主媒體中心秉持公園城市綠色開放的理念,不僅承擔著賽事配套支撐與文化傳播的重任,也承擔了賽后公眾教育提升、精神文明建設的職責。大運會主媒體中心必將成為全球媒體工作者和成都市民喜愛的“城市客廳”。
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,如有版權問題,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
聯系電話:400-600-9975